2015年4月19日講台上下
『愛與恨的溶解───自己的承諾,不要撒謊!』—林啟健牧師
在『伊索寓言』有一篇文章:『有兩個人一同旅行,其中一人撿拾到一把斧頭。他高興的說:「我檢到一把斧頭!」他的同伴回答:「不……不,並不是『我撿到了…』,而是『我們撿到了…』」。
他們往前走。不久,追來一個大漢:「小伙子,你們好大的膽子,竟敢偷了我的斧頭。….。」說著,他一面追了上來。
撿到斧頭的朋友,立刻要跑:「朋友,不好了,『我們有難了』,趕快跑吧!」但是他的朋友回答:「不……不,不是『我們』有難了,而是『我』有難了,你剛才不是說,是『你』撿到了斧頭嗎?!』
當然,只是一則故事,但是卻道出了人與人相處的行為。有話說:「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當頭各自飛。」有一些時候,尤其當大難臨頭,人是「善變」的,從前的「海誓山盟」、「手足情深」、「骨肉至親」…,突然間都變成了泡影。忘記得一乾二淨。為此,聖經說:「朋友乃時常親愛,弟兄為患難而生。」(箴17:17)在人與人之間,衝突是難免的,但是惟有至愛,才可守住諾言一直到永遠。這是「道德」,是「良心」!
小的時候,小朋友很樂意幫助別人。有人有困難他就幫助,有人被欺負他會出手打人。但是長大了就不一樣。凡事思前顧後,三思而後行,再思就「止」行。有應當說的話,想清楚,不出聲比較安全;有事情發生,明明親眼看見了,假裝沒有看見;縱然是許下了諾言,當情勢改變了,就改口說:「那是戲言,說說談談,何必認真?」甚至是合約,有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,也可以一走了之。總而言之,為了「前途」、為了「錢途」,曾經的諾言,今天不能認真。可憐!
不過,我也遇見深刻的「個案」,有人一言為定,只是口頭上的承諾,但是君子不戲言,既承諾就承當!
她是一位姊妹。為了幫助丈夫,向友人借了很多錢。但是好景不再,丈夫的生意還是失敗了,就宣佈「破產」,結業了。但問題是,她向友人的借貸又怎麼處理呢?同樣一筆勾銷嗎?姊妹回答我:「這不行的,我的朋友因為信任我,才借錢給我,所以我必須還錢。」就是這樣,經過了數年的時間,她節衣縮食、努力工作,結果把所欠的一塊一毛錢,全部還清了。我向她致敬,因為她是遵守承諾的婦人。
但是像這樣的個案,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多少個呢?豈不都是「大難當各自飛」嗎?若要化解衝突,堅守「不撒謊、守諾言」,這是很有幫助的。
金句:「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.那驕傲、狂妄、並惡道、以及乖謬的口、都為我所恨惡。」(箴8:13)
他們往前走。不久,追來一個大漢:「小伙子,你們好大的膽子,竟敢偷了我的斧頭。….。」說著,他一面追了上來。
撿到斧頭的朋友,立刻要跑:「朋友,不好了,『我們有難了』,趕快跑吧!」但是他的朋友回答:「不……不,不是『我們』有難了,而是『我』有難了,你剛才不是說,是『你』撿到了斧頭嗎?!』
當然,只是一則故事,但是卻道出了人與人相處的行為。有話說:「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當頭各自飛。」有一些時候,尤其當大難臨頭,人是「善變」的,從前的「海誓山盟」、「手足情深」、「骨肉至親」…,突然間都變成了泡影。忘記得一乾二淨。為此,聖經說:「朋友乃時常親愛,弟兄為患難而生。」(箴17:17)在人與人之間,衝突是難免的,但是惟有至愛,才可守住諾言一直到永遠。這是「道德」,是「良心」!
小的時候,小朋友很樂意幫助別人。有人有困難他就幫助,有人被欺負他會出手打人。但是長大了就不一樣。凡事思前顧後,三思而後行,再思就「止」行。有應當說的話,想清楚,不出聲比較安全;有事情發生,明明親眼看見了,假裝沒有看見;縱然是許下了諾言,當情勢改變了,就改口說:「那是戲言,說說談談,何必認真?」甚至是合約,有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,也可以一走了之。總而言之,為了「前途」、為了「錢途」,曾經的諾言,今天不能認真。可憐!
不過,我也遇見深刻的「個案」,有人一言為定,只是口頭上的承諾,但是君子不戲言,既承諾就承當!
她是一位姊妹。為了幫助丈夫,向友人借了很多錢。但是好景不再,丈夫的生意還是失敗了,就宣佈「破產」,結業了。但問題是,她向友人的借貸又怎麼處理呢?同樣一筆勾銷嗎?姊妹回答我:「這不行的,我的朋友因為信任我,才借錢給我,所以我必須還錢。」就是這樣,經過了數年的時間,她節衣縮食、努力工作,結果把所欠的一塊一毛錢,全部還清了。我向她致敬,因為她是遵守承諾的婦人。
但是像這樣的個案,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多少個呢?豈不都是「大難當各自飛」嗎?若要化解衝突,堅守「不撒謊、守諾言」,這是很有幫助的。
金句:「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.那驕傲、狂妄、並惡道、以及乖謬的口、都為我所恨惡。」(箴8:13)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本文版權屬林啟健牧師所有,承蒙允准刊載。
本文版權屬林啟健牧師所有,承蒙允准刊載。